“神、仙、妖、魔、鬼、怪”到底有什么不同?一张图秒懂

“神、仙、妖、魔、鬼、怪”到底有什么不同?一张图秒懂

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发展的,所以,神也不是一味不变的。刚开始时候,神就代表天和太阳。人类有了抽象的想象能力以后,神,就成了先民的图腾崇拜。中国壮族认为是蛙创造世界,所以蛙就是神,而游牧民族把羊当成图腾来崇拜,这对中国文化也有影响,故产生很多“美”“善”“姜”等字。

中国道家文化当然认为开天辟地的盘古和造人的女娲就是神。后来中国文化越来越务实,儒家文化就把华夏文明的创造者三皇五帝当成神来崇拜。神,就在先民慢慢探索具自然、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化、具象化。

一言概况: 神,就是人们崇拜的世界创造者。

老而不死曰仙

理解了神,那么仙就好解释了。仙,作“僊”。这是会意字。看字的左边,是个人;字的右边,上半部是巢的鸟蛋,中间是双手。意思是人爬到高处取鸟巢。其意义,就是 在高处的人。

后来,直接简化成了“仙”,山中之人。山是最高的,最接近于天。凡人也想成为人,就要在接近于天的地方修行,最后和神差不多了。但是终究开始还是人。所以,中国的仙一般都在深山高领之上,靠修行了,达到老而不死,方能成仙。《释名》中“老而不死曰仙。”

神仙图册

西方神话中等级森严,出身就看血统,要是人要么是神,神和人生出来的是半神半人。而仙,只能出现东方神话中。如果翻译西方神话中用“仙”字不用“神”,这样翻译是不准确。

“仙”只有小篆。说明“仙”字的出现比“神”晚,反映我国先民进入到了文明社会以后,对长生不死的一种希望。当然,仙就代表修行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在《西游记》中,仙是要吃蟠桃的,达到增寿的目的,而神不用。所以,我国文化中有诗仙、酒仙、茶仙等,但不能称之诗神、酒神、茶神。就说明神与仙巨大区别。

人所归为鬼

这个“鬼”很有意思。看看其甲骨文,上面是个田,底下是个人。是不是很容易解释,人死了就直接埋在田的底下,就是鬼了。但是,中国很多甲骨文专家主流看法认为不是“田”,代表着一个变形的脑袋,似人非人。这种推论是从这个字演化过程来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是很合理。

但,我国最近三十多年,有了很多的考古发现,我也从文化方面和近期考古研究这个字,我认为其实就是人死后入土为“鬼”。

我对《礼记·祭义》中的“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这一句的理解就是人死后入土入土田为鬼。其实,“人所归为鬼”,归于哪里,当然是土下了。

如果神和仙代表人们最希望最美好的境界,那么鬼就代表着另一个极端,人死后的状态。中国古人把死和生看的一样重要。死,只是到地下世界的“生”的状态。我们这里既不能简单理解成是死去的人,也不能理解成人死后的灵魂。

我们总结一下: 世界的创造者,就是神;神,创造了人,人有三种形态:正常形态就是人;最好的形态,长生不老拥有法力就是仙,死了以后的形态就是鬼。

除了人以外,还有万物。一般万物是有生命的,但是不具有人类的思想的。一旦具有了,就成妖和怪。

妖怪

妖怪是自然界中具有人类的特征的事物

先看怪的小篆写法。从心,心里想,认为。右边为手和土,以手治土。 古人在开拓土地时候,会见到很多不理解的事物和现象,这就是怪。在《山海经》中,写了很多奇怪的少见的动植物,这就是怪。

妖的写法,从女从芺。芺,就是钩芺,也是一种中药,开花时候很美丽。妖,开始是形容女子如花一样美丽的。后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越低,越来越歧视, 妖就有了不正、邪淫的意思。

《左传》曰: 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这句话是说妖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人原因。人胡作非为,就会有妖。妖是由人不好意念产生的。

“妖怪”一词,出于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这时,妖怪就是指那些外面虽然是动植物或者某种事物形状,而里面具有人气的。统统称之为妖怪。

所以, 妖怪是自然界中具有人类的特征的事物。古代神话中,动植物修炼化成人形就是妖怪。二者没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如果强加区别的话,妖更近于人形,例如狐妖,蛇妖(白娘子)等。而怪,更接近于原形,如《西游记》中各种怪,往往都是兽脸人身。 也有观点认为,妖是动物,怪是植物。还有认为妖,偏于雌性。怪,偏于雄性。不管怎么说,相对人来说,这是自然动植物的形态变化。

中古唐宋以前的神话,一般就在一般都围绕这些而展开的。 像屈原和庄子的笔下的浪漫神话世界,描述了天地之“怪异”,很受《山海经》的影响,什么鲲鹏、梦蝶,山鬼等。

《山海经》图

以后的《搜神记》《搜神后记》《拾遗记》中的神话故事,往往都是围绕人成仙,人与妖之间的短小故事。故事情景并不波澜壮阔。这种风格被《聊斋志异》所延续。

佛与魔

佛与魔:因佛教而来

佛和魔,是因为佛教的传入,而带来一种外来的神。佛,音译“佛陀”,修行完满的人。相当于中国的“仙”。魔,“魔罗”的略称。这个字出现的最晚,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宣扬佛教时,把“磨”改成“魔”,指的是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为“魔”。

“魔”字出现,正好解决了一个中国神话中的难题。南北朝以前,中国神话中,是三个物种,神,人(包括仙和鬼),非人类物种(妖和怪)。在这三类之中,妖、怪是最弱的,简直是不入流。但是,魔的出现,一下在增强了妖怪反派系统的战斗力。成功的解决了“人”另一个向上的发展方向。以前只有一个就是“仙”,代表着人类超自然的正义代表。有了“魔”以后,凡人就多了一个选择。心怀正念的可以向成仙发展。有能力的坏人也总算找到了发展的空间,可以修炼成魔。

一图秒懂

“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

我们提供知识,让你懂得的更多!

书目推荐

壹伴编辑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