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找到“中间人”,完善需求链条
我采访特稿《伊力亚的归途》,前期一直不顺利,维族孩子对我极不信任,更不配合。
一开始我去广东一个救助站采访,直接面对里面的维族孩子。他们对我的到来非常抵触,不仅撒谎,还在背后冲我做鬼脸,扔东西。采访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毫无进展,我非常着急。
直至我后来找到一个慈善组织,需求链条才理顺。慈善组织对媒体有诉求,可以报道他们的贡献和政绩;流浪儿童对慈善组织又有诉求,可以给他们提供教育、就业的机会。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陪着我去采访,他们推荐的故事案例很成熟,采访对象也很配合。就这样,“中间人”的介入,通过利益传导,完善需求链条,采访效果有了质的转变。
2、 “农村包围城市”。
如果对方态度实在强硬,可以先放一放,转而从周边入手。从他的朋友、邻居、同事、对立面等搜集信息,哪怕和文章无关的都可以,千方百计建立信息优势。
3、 不断表示诚意。
不要老打电话。可以通过短信或微信,在不过分骚扰的范围内反复表达你的善意、诚意和采访意愿。
4、 同步你的信息进展。
完成第2步的“农村包围城市”后,要及时将信息同步给采访对象。但有一点,先采访完对方的亲密圈(家人、邻居、发小、同事等)再联系。这个目的有两个:采访对象对亲密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过早同步会被切断信息源;此外,先不主动联系,而亲密圈可能向采访对象报信,也能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倒逼他来联系你。
结束完亲密圈的采访,其他消息源就一般在采访对象的控制范围外了。此时就可以定时同步采访进度。注意,只是展示你的信息掌握情况,决不能是威胁。只是传递一个信号:我对此事相当有决心,且已越来越接近核心真相了。
随着同步次数的增加,采访对象的辩护欲会被激发,还会产生心理暗示:他掌握了这么多,我好像有必要和这个记者聊聊,化被动为主动,免得到头来陷入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
如何采访到丰富的细节?
细节是故事的基石。能否采访到丰富的细节决定了一篇特稿的成败。从形式来看,采访无非分为两种:对话式和观察式采访。对话式就是问和答,观察式就是看和记。对话式采访高效但不直观,缺乏细节。观察式采访低效,但直观自然,细节丰富,接近本色。
【对话式采访】对话式采访要完成三大任务:
1、把信息补充完备。也就是整理材料时出现的逻辑和信息断层,让故事完整、逻辑自洽。
2、丰富细节。顺着时间线把故事细捋一遍,包括细节、场景、看到的、听到的、说过的,想象你的眼睛是一个摄像机,在拍一个现场纪录片,需要给观众呈现哪些镜头。
提问中,注意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交叉使用。例如,“你对本次减税方案怎么看?”这是开放性问题,“你去过他家吗?”这是封闭性问题。我的习惯是:先以开放性问题开头,然后用封闭性问题细化。
3、要到精彩的引语。大家可能有体会,采访大人物最头疼,不爱讲故事,不爱谈细节,只喜欢谈观点和战略。如果确实难以引导扭转,不如顺其自然,先在对谈中获取其最精彩的言论,细节、场景等可以通过观察或外围采访获得。
【观察式采访】观察式采访是用跟随、共处的方式,观察并收集对方最真实、自然的细节的采访方式。同样有几点需要注意:
1、到对方的舒适区。例如家中、学校、公司、常去的酒吧、健身房、菜市场、陪孩子去的游乐场等。不要去首次去的餐馆、咖啡厅、路边、酒店等陌生的地方。
2、少问多看。随手记下细节和问题,攒着一起问,不要打破这种平衡和自然。否则采访对象的状态一进一出,很费时间。
3、大利器:翻相册。这是我对自己及对记者的要求,对方能给你翻相册,代表对你已非常信任;其次照片是很好的故事索引,旧日影像一浮现,采访对象自然会进入记忆路径,顺着画面讲述,既直观,又成体系,而且还情感饱满,往往事半功倍。
来源:“叶伟民写作内参“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