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护膊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时代东汉至魏、晋出土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1995年)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入录2002年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是1995年出土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代到魏晋时期的蜀锦,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是汉锦的代表之一,是已出土汉锦中密度最高的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主体由面锦、内衬构成,为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圆角长方形,另有白绢系带。其面锦为五重平纹经锦,有蓝地白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另有云气纹、鸟兽纹等纹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时中国星占学占辞用语。与同时同地出土的“诛(讨)南羌”织锦可能为同一织锦经剪裁得到的不同物品,所载内容可能与赵充国讨伐西羌的史实有关,但仍有争议。

尼雅遗址[编辑]

主条目:尼雅遗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刊 1]尼雅遗址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150千米处,尼雅河尾闾地带,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南北向分布包括墓地、果园、储水池等在内的百余处遗迹,遗址呈南北长30千米左右,宽5到7千米的带状分布。[书 1]尼雅遗址为西汉时期精绝国故地,最后一次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后,典籍便再无精绝国的记载。直至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重新发现该遗址并多次发掘该遗址。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李遇春等人在1959年曾对遗址西北的墓地进行发掘,此后一直到到20世纪90年代,都鲜有对尼雅遗址的系统探查。[书 1][书 2]

出土与保护[编辑]

1994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启了对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工作。1995年10月,考察队经过遗址北部的途中,偶遇部分裸露在外的木棺(95MNI号墓地)。木棺处在黄沙之间,周围分布枯木。考察队在木棺处发掘出8座棺墓,在其中的8号棺墓(M8)中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8号棺墓葬具为长2米有余,宽和高近1米的矩形箱式木棺,棺内葬有男女各一人,男西女东,二人均头北向,仰身直肢,盖被单。随葬品有弓、箭、弓袋、黄绢袍服等。[刊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缠绕在男尸右侧的木叉枝上,因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可能是生前使用的物品,而非随葬品。[刊 1][刊 2]“诛南羌”织锦也出土于此墓葬中。[书 2]

在现场完成基本记录、测绘、摄影后,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代表的尼雅遗址纺织品被送抵乌鲁木齐市进行清理工作。[刊 3]此后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文字和纹饰解析、织作工艺、数字化信息采集、工艺复制等不同方向的研究先后进行。[刊 4][刊 5][刊 6][新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 3]因“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等文物的出土,民丰尼雅遗址成为中国“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书 4],在2001年被选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书 5],在2021年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网 1]

形制[编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为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圆角长方形,外侧有白色绢缘,并缝缀有6条最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绢系带。护膊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织锦部分有破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两块黄绢拼缝成护膊的衬里,黄绢经密66根/厘米,纬密30根/厘米。白色绢缘是同一绢条,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白绢系带,其中三条系带已断,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刊 1][书 6]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颜色以宝蓝、草绿、绛红、明黄、白色五组颜色经线为主,根据纹样的不同分别显花。蓝地上起白色铭文八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用字体是流行于汉魏时期的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缪篆体。汉字上下有两组红白圆形纹、云气纹、鸟兽纹等组成的纹饰,每组纹饰循环超过7厘米。[刊 1]

“诛(讨)南羌”织锦[编辑]

“诛南羌”锦,其文字亦被解读为“讨南羌”

“诛(讨)南羌”锦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出土于同一墓葬,出土时放置在男墓主一侧的木叉上。“诛(讨)南羌”织锦左右对折形成物品所用面锦,内衬绢里,一侧被缝合,但线已脱开。另缝与宽3.4厘米,长67厘米对折的黄绢带缝在一起。“诛(讨)南羌”织锦展开后为小裤子状,长13.2厘米,宽7厘米。组织结构、题材图案和风格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相近。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刊 1]

“诛(讨)南羌”织锦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工艺、色彩、题材几近相同,可能是同一块织锦经剪裁的不同物品。最初织锦上篆体文字被主持此次发掘的考古学家于志勇等人解读为“讨南羌”,纺织学家赵丰则认为应为“诛南羌”,不过二者含义差别不大。[刊 1][书 7]然而“诛(讨)南羌”织锦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在具体的描绘手法与细节刻画上有所区别,如茱萸纹的刻画完全不同。故也有对二者为同一整体之说的质疑。[刊 7][网 2]

文字与纹饰[编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文字含义[编辑]

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与不同汉锦对比后,确定整块锦复原文字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网 3]“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从右到左分布在织锦上下两排,属中国占星术中之“五星占”,其文于《史记·天官书》最早出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此后史书《汉书》《晋书》等有类似的记载,《开元占经》、《乙巳占》、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也都有五星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常与用兵有关。“五星”指辰星、荧惑、岁星、太白、镇星,对应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五大行星。“东方”指天穹的特定位置。“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和中原地区,为“京中、城中”的含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占星学的意思是在东方的天空出现五星连珠的天文现象时,对于京畿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军国大事有利。[书 6][刊 7][刊 8]

和“诛(讨)南羌”织锦相结合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则可能与《汉书·赵充国传》的“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内容吻合。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对《汉书》的注解中援引张晏也有类似说法和措辞:“五星所聚,其下胜。羌人在西,星在东,则为汉。”除此之外,“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的内容和另一块锦的“琦玮并出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与天无疆”的文字在内容、时代上相近,可相互佐证。所讲述的内容是汉宣帝于神爵元年(前61年)派后将军赵充国全权经略西羌军事,然而赵充国因复杂的情况进兵缓慢,于是汉宣帝下此内容的敕书,命赵充国把握战机。[刊 7][刊 9][新 2]

纹饰含义[编辑]

云气纹(部分)茱萸纹红圆形纹、白圆形纹右一鸟兽纹右二鸟兽纹右三鸟兽纹右四鸟兽纹

纹饰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主要部分,包含云气纹、茱萸纹、鸟兽纹等多种纹饰。图案总体使用山状云为骨架,沿着纬线方向铺展,起到了分割区域的作用。[新 2][刊 4]茱萸纹位于云端处,将云气纹和茱萸纹结合在汉代织锦中有辟除恶气、长寿登高之意。使用红、黄、绿、白四色云气纹加蓝色底构成“五彩云锦”。[刊 4]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即月亮。红色圆形纹象征太阳。[刊 10]

织锦上鸟兽纹有四种,两禽两兽。[刊 8]但对于四种鸟兽纹的形象解读不一。最右侧的鸟兽纹上方对应着文字“五”,形象为鸾[刊 7],或为孔雀[刊 9],或为孔雀与鹦鹉结合而成的神兽[刊 8]。该禽类纹饰站于白色镶边的绿色山状云上,红线勾出其头、翅膀、喙、脚之轮廓;翅膀为绿底,上有白线勾出的羽毛;头冠用黄线描绘;眼部则用绿线。[刊 7]该鸟兽纹左侧云端上站立有禽类,即右二鸟兽纹,形象为鸵鸟或仙鹤。该鸟兽纹长颈长足,向上拱起身体,为低头进食的状态。[刊 7]再往左为仰头独角兽,即右三鸟兽纹,形象可能是辟邪[刊 9]、麒麟[书 8]、青龙[刊 7]、有翼神兽[刊 8]。独角兽吐有红舌,身上有三角形翅膀,身为白色,颈为绿色,两只后腿为黄色。[刊 7]最左侧的鸟兽纹,即右四鸟兽纹,形象为白虎,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唯一确定的神兽形象,白虎高跷尾巴,身有间隔色彩代表花纹。[刊 7]

工艺技术[编辑]

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平纹经锦结构示意图

主要工艺[编辑]

主条目:汉代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属于汉代蜀锦,工艺为“经丝彩色显花”,即“经锦”。经丝彩色显花仅使用一色纬线,经线则会使用三到五种颜色,经线颜色越多,密度便越大,织工艺难度随之增加。经锦工艺所织造的图案通过直线排列色彩,最终形成完整的图案,汉代织锦纹饰以云气动物纹锦为绝大多数。常见的二重平纹锦、三重平纹经锦、四重平纹经锦采用的是不同比例表里经丝比织就。经锦以五种颜色为主,通常使用分区换色的方法让一块锦上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刊 4]

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一整块完整的独立织物,并未用不同分区更换不同颜色的方法,而是使用了工艺更为复杂的五重平纹经锦。五种颜色的经线延纬线顺序铺设,构成完整纹样。在图案7.4厘米的经向循环中,有84根纬线,远多于常见的汉锦。[刊 4][新 2]“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目前[a]已知汉锦中,使用最为复杂的工艺、最多颜色的织锦之一,是汉锦织造工艺顶峰的代表作。[刊 4]

工艺复制[编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复制品,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自出土以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以复制其图案的复制品较为常见,而利用汉锦工艺的复制品直至2018年才复制成功。2013年,四川省老官山汉墓出土了约为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四台织机模型,四台织机模型都有用于选综的齿梁,通过齿梁的移动对准提升的综,并设置有专用踏板控制综的提升。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这些模型,复原了汉代一勾多综式提花机,汉代的织造工艺得以复活。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中国丝绸博物馆基于复原的提花机,花费超过一年的时间完成穿综,又利用汉代织造技艺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提花机共用10470根经线、84片纹综、2片地综。复制成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于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田地区博物馆展出。[书 9][新 3]

文物用途[编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出土时因与弓、箭、箭箙等武器放置在一起,最初被发掘考古团队认为是与武器成套的锦袋。后纺织考古学家王亚蓉认为该织锦是射褠,即拉弓射箭时的系在射手臂膊上的护臂(护膊)。[书 6][网 2]护臂(护膊)之说也被解读为初为装饰品,后被改为系在手臂上用于让鹰停歇的配件。[书 7]尼雅遗址另外一处墓葬也有形制相同的刺绣品系扎在男尸左腕处。[刊 1]不过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护臂(护膊),也有质疑之声。主要质疑因织锦面积过小、质地不如牛皮或其他材质结实而不适合保护手臂等原因而产生。[刊 5][新 4]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锦前推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实际为辟邪厌胜的护身符。[新 4]该锦亦有可能是具有象征的锦旗。[刊 5]

之所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于精绝古国遗址中的墓地,可能是因为该织锦是精绝归附于汉朝所接受的赏赐,或是精绝国为汉征讨自己视为异族的南羌的纪念,亦或是墓主并不认识织锦上的汉字,仅因喜欢丝绸而保留。[刊 8]

主要展览[编辑]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展厅展出。[网 4]不过也会借展,如2022年故宫博物院开年首展——《“何以中国”特展》中展出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等珍稀文物。[新 5]2019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中,讲述包括“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在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的三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在节目收官盛典中,被选为入驻故宫博物院《“九州幻方”特展》的9件国宝之一。[网 5][新 6]

衍生文化[编辑]

文创产品[编辑]

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原型的冰箱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创店推出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系列文创产品,内容包括充电宝、笔记本、手提袋、鼠标垫、茶具等产品。[新 7]一些艺术家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推出文创产品。如金顶奖设计师张义超在2021年的北京时装周“非遗匠心光耀东方”主题汉服创意大秀中,推出了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主题的汉服系列。[刊 11]另外也有文创平台推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纹样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相结合的“五星”主题高足盘、与西湖绸伞相结合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艺术伞等产品。[刊 12]

舞剧舞蹈[编辑]

2021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与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联合出品、以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五星出东方》由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中国共产党和田地区委员会宣传部共同制作[网 6]。2022年9月,舞剧《五星出东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第十七届文华奖。[网 7]2023年,根据《五星出东方》改编的舞蹈《锦绣》在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讲述男主角汉戍边将领“奉”对故土文明的回忆。[网 8]

影响[编辑]

因“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字面上与五星红旗呼应,其文字可被解读为祈祝中国吉祥的谶语,一度引发参观热潮[网 9]。

注释[编辑]

^ 来源发表于2021年

参考资料[编辑]

书目

^ 1.0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著. 新疆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 30. ISBN 978-7-5010-4367-5.

^ 2.0 2.1 (日)小岛康誉编著; 周培彦译. 丝绸之路 尼雅遗迹之谜.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156–161. ISBN 7-5305-2681-2.

^ 国家文物局 (编). 中国文物年鉴 2003.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68–269. ISBN 7-03-012453-7.

^ 徐光冀 主编; 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6.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2. ISBN 7-5010-0969-4.

^ 刘庆柱主编; 考古杂志社编著. 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02–305. ISBN 978-7-5004-3147-3.

^ 6.0 6.1 6.2 王瑟著. 拂去尘沙 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45–52. ISBN 978-7-108-06192-8.

^ 7.0 7.1 赵丰著. 锦程 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修订本. 合肥: 黄山书社. 2021: 86–90. ISBN 978-7-5461-5517-3.

^ 赵丰著. 中国丝绸艺术史.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127. ISBN 978-7-5010-1763-8.

^ 春梅狐狸著.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212–213. ISBN 978-7-5537-9844-8.

期刊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于志勇.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 文物. 2000, (1): 4–40+1–2.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00.01.001.

^ 南希; 尚玉平; 欧阳盼; 周华. 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3与M8出土纺织品特征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文物为例.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 (1): 17–28. doi:10.19883/j.1009-9034.2022.0587.

^ 于志勇. 1995年尼雅考古的新发现. 西域研究. 1996, (1). doi:10.16363/j.cnki.xyyj.1996.01.015.

^ 4.0 4.1 4.2 4.3 4.4 4.5 郭秋玥; 严祎. 汉代尼雅遗址出土丝织物研究——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为例. 西部皮革. 2021, 43 (1): 99–100.

^ 5.0 5.1 5.2 魏秋婷.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价值探析. 上海工艺美术: 110–112.

^ 尚玉平; 欧阳盼; 刁常宇; 李志荣. 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纺织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例. 文物. 2020, (5): 80–88.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20.05.009.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王文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图案再考. 中国美术研究. 2021, (3): 2+175–177.

^ 8.0 8.1 8.2 8.3 8.4 李零.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的文字与动物图案. 文物天地. 1999, (06): 358–363.

^ 9.0 9.1 9.2 于志勇. 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织文初析. 西域研究. doi:10.16363/j.cnki.xyyj.1996.03.006.

^ 楼婷.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式织锦 ——国宝级文物. 北方文物: 27–28. doi:10.16422/j.cnki.1001-0483.2002.02.006.

^ 董雅琪. 非遗复兴 汉服文化——“非遗匠心 光耀东方”汉服创意大秀亮相北京时装周. 纺织科学研究. 2021, (Z1): 78–79.

^ 王文中; 宋昊; 韦华. 新疆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IP文创开发研究. 湖南包装. 2020, 35 (3): 21–23+39. doi:10.19686/j.cnki.issn1671-4997.2020.03.004.

网站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国家文物局.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 2.0 2.1 刘春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之谜. 中国考古. [202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冯源. “汉机织汉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成功复制. 新华网. [202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张海峰. 春晚这支舞蹈火了 新疆博物馆馆长开讲舞蹈背后的“五星锦”传奇. 兵团在线. 2023-01-26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赵梅. 《国家宝藏》第二季收官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入选本季特展. 天山网. 2019-02-11 [2023-10-25].

^ 北京新疆联合出品的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在京首演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故事落地. 人民日报. 2021-06-22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 舞剧《五星出东方》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2-09-19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主创解读央视春晚《锦绣》汉舞:讲述国宝故事,展现大国威仪.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 穿越千年的神秘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何解. 中国新闻网.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报纸

^ 闫雯雯; 周琴; 陈光旭.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千年奇幻漂流. 华西都市报 (第A8版:特别报道). 2022-05-16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 2.0 2.1 2.2 黄锦前.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与汉代思想在西域的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A09版:博物). 2022-09-28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张迎春. “汉机”织“汉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活”. 新疆日报 (A03版·要闻). 2019-08-23 [202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4.0 4.1 黄锦前.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非护臂辨. 光明日报 (第11版:国学). 2023-02-04 [202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 民新. 一锦千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里的民族交融史. 黄石日报 (第06:挹江亭). 2023-02-23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沈杰群. 9件国宝入驻故宫“九州幻方”特展. 中国青年报 (第03版:要闻). 2019-02-11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唐堪东. 文物“活”了 文创“火”了. 新疆日报 (A04版·要闻). 2021-01-31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2002年首批64件(组)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陶灶

红山文化女神像

陶鹰鼎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良渚出土玉琮王

大玉戈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嵌绿松石象牙杯

后母戊鼎

青铜神树

西周

晋侯苏钟

太保鼎

大克鼎

大盂鼎

淳化大鼎

利簋

虢季子白盘

墙盘

何尊

春秋

淅川出土铜禁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战国

水晶杯

铸客大铜鼎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铜尊盘

彩漆木雕小座屏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铁足铜鼎

秦铜车马西汉

長信宮燈

茂陵石雕

铜屏风构件5件

齐王墓青铜方镜

角形玉杯(南越国)

刘胜金缕玉衣

直裾素紗褝衣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东汉

摇钱树

铜奔马

“五星出东方”护膊(东汉末至魏晋)

三国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孙吴)

十六国鸭形玻璃注(北燕)南朝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北朝

红地云珠日天锦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兽首玛瑙杯

景云铜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八重宝函

铜浮屠

涅槃變相碑

常阳太尊石像

西夏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明凤冠2012年第二批37件(组)晋

陆机《平复帖》卷

王珣《伯远帖》卷

展子虔《游春图》卷

杜牧《张好好诗》卷

韩滉《五牛图》卷

怀素《苦筍帖》卷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欧阳询《梦奠帖》卷

孙位《高逸图》卷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国诠书《善见律》卷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五代

董源《山口待渡图》卷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胡瓌《卓歇图》卷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王齐翰《勘书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蔡襄《自书诗》卷

韩琦《行楷信札卷》卷

黄庭坚《诸上座》卷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林逋《自书诗》卷

米芾《苕溪诗》卷

祁序《江山牧放图》卷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文彦博《三帖卷》

张择端《清明上河圖》卷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2013年第三批94件(组)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七孔玉刀

子龙鼎

四羊方尊

龙纹兕觥

大禾方鼎

铜立人像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

三星堆金杖

西周

天亡簋

伯矩鬲

晋侯鸟尊

㝬簋

逨盘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春秋

越王勾践剑

战国

商鞅方升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石鼓(1组10只)

战国简《金縢》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

秦简《数》

诅盟场面贮贝器

彩绘人物车马镜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三国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2件)

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神兽纹玉樽

北朝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北朝方格兽纹锦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绿玻璃盖罐

隋绿玻璃小瓶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五代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官窑弦纹瓶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官窑贯耳尊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北宋灵鹫纹锦袍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查论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展示文物及明星守护人第一季 · 第二季 · 第三季 · 展演季国家宝藏·国宝音乐会 ·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第一季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李晨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王凯

石鼓

梁家辉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段奕宏

云梦睡虎地秦简

撒贝宁

曾侯乙编钟

王剛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刘涛

賈湖骨笛

蔡国庆、蔡轩正父子

云纹铜禁

雷佳音

陕西历史博物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马苏

杜虎符

刘奕君

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

郭涛

辽宁省博物馆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陈晓

铜鎏金木芯马镫

关晓彤

万岁通天帖

宁静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何炅

辛追墓T形帛画

雷佳

皿方罍

黄渤、王嘉

上海博物馆

商鞅方升

黃磊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那英

大克鼎

易烊千璽

浙江省博物馆

宁波万工轿

任重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孙淳

玉琮

周冬雨

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秦海璐

坤舆万国全图

張晨光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袁弘

第二季故宫博物院

樣式雷建築燙樣

王菲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

翟天临

金瓯永固杯

黎明

广东省博物馆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胡杏兒

宋金項飾

岳云鹏

金漆木雕大神龕

肖央、刘昊然

河北博物院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王劲松

彩绘散乐浮雕

宋佳

長信宮燈

蒋雯丽

四川博物院

制盐画像砖

王洛勇

格萨尔唐卡

多布杰、蒲巴甲、索朗卓嘎

后蜀残石经

郑凯

云南省博物馆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李光洁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佟大为

聂耳小提琴

张若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绢衣彩绘木俑

佟麗婭

伏羲女娲图

尼格买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蓝天野

甘肅省博物馆

铜奔马

黄轩

驛使圖畫像磚

杜淳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吴磊

山东博物馆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王学圻

战国铜餐具

林心如

明衍圣公朝服

鹿晗

山西博物院

侯马盟书

韩童生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潘长江、蔡明

木板漆画

罗晋、唐嫣

第三季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靳东

金嵌珍珠天球仪

张子枫

午门

冯小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跪射武士俑

沈腾

秦陵铜车马

陈建斌

青铜仙鹤

富大龙

布达拉宫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

杨紫

《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

仁青頓珠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郭麒麟

孔子博物馆

三圣像

朱广权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涂松岩

商周十供

于谦

敦煌研究院

《鹿王本生图》

辛柏青

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張鈞甯

莫高窟第220窟

俞灏明

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台孝经

李乃文

昭陵六骏

趙文卓

颜氏家庙碑

许还山

殷墟博物馆

陶三通

贾乃亮

亚长牛尊

吴樾

YH127甲骨窖穴

張信哲

三星堆博物館

金杖

刘浩存

青铜纵目面具

大张伟

一号青铜神树

張晉

苏州博物馆

真珠舍利宝幢

蔣欣

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郭晓东

微缩明式家具

邓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