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风俗百图】脚不着地的民间舞蹈——踩高跷

【福建民间风俗百图】脚不着地的民间舞蹈——踩高跷

福建民间风俗百图

陈健俶 著

民 间 体 育

脚不着地的民间舞蹈

踩高跷

高跷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早在先秦时期已在民间流行。相传古人为了摘取果树高处上的果子,便将两根长棍绑在自己的腿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踩高跷活动。清朝诗人恩竹樵的《咏秧歌》诗中,描述踩高跷活动为“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展现了踩高跷的高超技艺。

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两种,即集体舞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一般是男女对舞,边舞边唱。高跷还可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莆田黄石登瀛高跷的发祥地为梅妃故里黄石镇。其表演形式受唐玄宗时期的唐朝宫廷教坊歌舞影响,同时也杂糅了莆仙戏曲的舞蹈、武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元素,动作高超、惊险、幽默,步法奇特,造型夸张。表演内容多彩多姿,以小戏剧、小品为主。其步法有单足跳、大跨步跳、金鸡独立等,身法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各45度以上的,还有骑肩人,器械武打的单练、对打等许多高难度动作。造型主要模拟陆地动物、水族和莆仙戏传统科介中的夸张造型等。2009年,其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