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胡海岩院士学术报告


 

报告提目:哥廷根力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1年9月25日下午3点
地点:千佛山校区主楼3层学术报告大厅
摘要:20世纪初,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普朗特(Prandtl)教授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创立了哥廷根力学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普朗特(Prandtl)教授的学生冯·卡门(von Kármán)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传承和发展了该学派。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均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深受该学派影响。本报告回顾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介绍该学派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钱学森提出的技术科学思想;通过若干实例阐述技术科学思想对报告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指导作用。
 
胡海岩院士简介
      胡海岩,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力学师资班,获理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该校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此后留校任讲师,1994年任教授;1998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2001年任校长;2007年调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5种国际期刊的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动力学与控制的教学与研究。在时滞受控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叉、迟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碰撞振动系统分叉与控制、碳纳米管动力学等领域作出了同行公认的贡献。出版著作《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214篇,其中98篇被SCI收录,论著被他人引用3800余次。主持完成的“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