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利平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利平,河北邯郸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第九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现任山东大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岩土中心隧道所所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1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出版中文论著2部、参编英文论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SCI/EI论文147篇,两篇入选“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5篇(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0项(第1)、软件著作权6项。主编及参编行业团队标准4项,工法2项;受聘山东高速集团济泰济莱项目技术专家、重庆市建筑灌浆防渗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应邀做国际大会报告6次、国内学术报告19次,担任两个国际期刊编委及22个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担任《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学报执行主编、《中国公路学报》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编委,遴选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结构工程学报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与灾害预警学科主席。
以湖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四川成兰铁路等重大难点工程为依托,针对岩溶地层突水涌泥、软弱破碎地层大变形及塌方等灾害控制难题,开展了大量理论和现场实践工作,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突涌水系列模型及判别方法,研制了流固耦合与深部岩体大变形模拟试验系统,建立了围岩变形极限位移与整体荷载释放率计算方法,形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动态风险评价理论方法与灾害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成果推广至湖北宜巴高速、保宜高速以及鄂西高速等长大隧道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中文名 |
李利平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河北省鸡泽市 |
出生日期 |
1981年4月 |
职 业 |
教师 |
毕业院校 |
山东大学 |
学位/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专业方向 |
岩土工程 |
职 务 |
山东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副主任 |
主要成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
学术代表作 |
发表SCI/EI论文1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14项。 |
研究方向
1. 岩溶富水地层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突水、涌泥等灾害控制
2. 软弱破碎地层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大变形、塌方灾害控制
3.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危岩体崩塌灾害防护
4. 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理论、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
代表性科研项目
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长隧道高压大体量突涌水动力灾变演化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2014.08~2018.12,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体破裂突涌水应力-渗流-损伤耦合演化机理及数值分析方法,2017.01~2020.12,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岩溶隧道上覆大型水体突出前兆及其灾害突变机理研究,2011.1~2013.12,负责人
4. 国家973项目子题:深长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理论及预警理论,2012.12~2017.12,负责人
5.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机理与灾害控制,2017.01~2022.12,负责人
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部矿井高压大体量突涌水固-液-气耦合特性及其动力灾变演化机理,2015.01~2018.12,负责人
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煤矿突水前兆多物理场响应特征研究,2010.12~2013.12,负责人
8. 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子题:高风险岩溶隧道不良地质预报与灾害控制研究,2009.7~2011.6,负责人
9.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子题:隧道施工过程力学及安全施工技术研究,2009.7~2011.6,负责人
10.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子题:成兰线隧道突水(泥)预测预警与灾害防治方法研究,2009.12~2015.12,负责人
11.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子题:工程安全理念和中国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2010.12~2012.12,负责人
12.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子题: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岩爆及挤压大变形)对工程技术的挑战与研究对策,2014.01~2014.12,负责人
13. 湖北省交通厅: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2011.12~2013.12,负责人
14. 湖北省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课题:岩溶隧道群地质灾害成因及风险控制,2009.7~2011.6,负责人
15. 湖北省宜巴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课题:宜巴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及灾害控制,2010.12~2013.6,负责人
16. 湖北省保宜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课题:深长岩溶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灾害控制技术,2012.10~2016.12,负责人
17. 湖北省鄂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课题:深长隧道突水涌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灾害控制技术,2013.10~2016.12,负责人
18. 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若干项: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发生机理及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方面,2012.10~2016.12,负责人
企事业委托的工程项目
1.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鄂西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围岩稳定性监控,2013.6~2015.12,负责人
2.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基于信息模块化铁路桥梁预制创新成套技术,2012.12~2014.12,负责人
3.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岩溶隧道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研究,2011.12~2012.12,负责人
4. 辽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周家山隧道、鸡公岭隧道、罗家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2010.5~2011.12,负责人
5. 云南第二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委托课题:峡口隧道涌水超前地质预报研究,2011.12~2013.06
6. 重庆爆破工程责任有限公司:复杂环境下高陡边坡危岩体爆破解除关键技术,2012.12~2015.12,负责
7. 山东浩珂矿业工程有限公司:经编涤纶土工格栅产品工程技术及开发工艺,2012.12~2014.12
代表性论文
1. An Attribute Synthet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Risk Assessment of Floor Water Inrush in Coal Mines, 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2015, 34:288–294 (SCI收录)
2. Mechanism of water inrush in tunnel construction in karst area,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2016:7:35-46(SCI收录)
3.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nd kinetic energy loss of rockfall impacts,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6, 20(6), 2297–2307 (SCI收录)
4. Dynamic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in tunnelling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5,9(1): 57-81 (SCI收录)
5. Large scale three-dimensional seepage analysis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undersea tunnel;Applied Ocean Research, 2016,59: 510–520(SCI收录)
6.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thod of disaster precursor induced by serious water inrush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Oxidation communications, 2016(S1): 1108-1118 (SCI收录)
7.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in karst tunnels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J].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 Accept. (SCI收录)
8. Cause Analysis of Soft and Hard Rock Tunnel Collaps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3), Accept. (SCI收录)
9.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in karst tunnels based on attribute synthetic evaluation system [J].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3,(38):50-58. (SCI收录)
10. Multi-physical field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unnel water-bearing structure [J]. Int. J.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13, 51(3): 156-165.(SCI收录)
11. Bidirect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mechanics for tunnels in dipping layered formation [J].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3, (36):57-65. (SCI收录)
12. 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35(4): 679-690. (EI收录)
13.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32(5):883-890. (EI收录)
14. 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渐进性破坏过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0(1):550-560.(EI收录)
15. 地下工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新型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31(6):1128-1137. (EI收录)
16. 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空间变形机制与荷载释放演化规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10):2109-2118. (EI收录)
17. 岩体突水通道形成过程中应力-渗流-损伤多场耦合机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29(2): 232-238. (EI收录)
18. 基于岩溶突涌水风险评价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及其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7):1345-1355. (EI收录)
19. 基于应力-渗流-损伤耦合效应的断层活化突水机理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S1):3295-3304. (EI收录)
20. 一种典型的岩溶隧道衬砌压裂突水灾害成因与防治[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07):1396-1404. (EI收录)
21. 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断面综合荷载释放过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32(9):2845-2851. (EI收录)
22. 地层条件对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施工影响过程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J]. 岩土力学, 2011, (S2): 673-678.(EI收录)
23. 超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断面综合荷载释放过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1,(09):2845-2851. (EI收录)
24. 岩溶区隧道暗河的综合预报及治理方案研究[J]. 岩土力学, 2011,33(1):227-232. (EI收录)
25. 外载扰动诱发灾害发生的突变机理及其非线性动力特征[J]. 煤炭学报,2011,36(8):1359-1364. (EI收录)
26. 一种新型高分子注浆材料的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S1):3150-3156. (EI收录)
27. 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J]. 岩土力学,2010,32(2): 523-528. (EI收录)
28. 岩溶突水治理浆材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09,30(12):3642-3648. (EI收录)
29. 浅埋大跨隧道施工爆破监测与减震技术[J]. 岩土力学,2008,29(8):2292-2296. (EI收录)
30. 浅埋大跨隧道现场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Vol.26(supp.1): 3565-3571. (EI收录)
31. 小间距隧道施工性态监测与稳定性分析[J]. 岩土力学,2006,Vol.27(supp.):333-338. (EI收录)
32. Uniform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rou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Building Materials (CEBM): 2011(7), Kunming, China. (EI收录)
代表性国家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1. 用于测量岩土工程试块真三轴蠕变的装置及其方法(ZL201310103132.2)
2. 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断层相似模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1310104498.1)
3. 模型试验中地下工程掘进驱动装置及控制方法(ZL201110226522.X)
4.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水位自动控制系统(ZL201310597496.0)
5. 用于地表及地下水作用下边坡采动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ZL201310092563.3 )
6.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岩溶隧道突水感知预警系统及方法(ZL201410323133.2)
7. 模型试验用可调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1310598017.7)
8. 一种用于隧道监控量测中的收敛辅助装置及测量方法(ZL201310597993.0)
9. 滚石运动规律模型试验装置与方法(ZL201410330783.X)
10. 相似模型试验中隐伏水体或充水岩溶管道系统及埋设方法(ZL200910017560.7)
11. 用于模型试验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1110427064.6)
12. 模型试验中地下工程掘进控制用光发射定位装置(ZL201110226562.4)
13. 模型试验中地下工程掘进控制系统(ZL201110226563.9)
14. 用于模型试验中模拟喷射混凝土的相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110204190.5)
15.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的自由表面水流模拟程序(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2013SR109167)
16. 间隔式链表搜索的RMNS岩石试验无网格法模拟软件(2013SR109170)
科研和教学获奖情况
1. 2014年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
2. 2016年深长隧道重大突涌水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
3. 2015年山区高烈度地震区高耸危岩体崩塌机理与滚石冲击危害风险控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
4. 2016年第九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第1)
5. 2014年三峡库区高陡边坡危岩体爆破安全解除与生态防护关键技术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
6. 2013年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涌水机理及治理理论与关键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
7. 2013年高风险岩溶隧道不良地质预报与灾害控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
8. 2014年深长岩溶隧道群突水突泥地质灾害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
9. 2011年隧道岩溶和断层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灾害控制关键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
学术兼职情况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副主任委员
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
5.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
6.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7. 《中国公路学报》编委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等22个国内外领域期刊审稿人
国家优秀青年http://news.sina.com.cn/o/2017-08-17/doc-ifykcirz2607034.shtml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https://qnzs.youth.cn/tsxq/201709/t20170920_10750180.htm